一次電話測試
豐收店服務中心客服人員:閆 欣
一天中午,我接到一位先生的電話。先生開口就是質問的語氣:“你們怎么回事,我剛到家,買了兩盤雞蛋,有一盤里面有裂的。”我馬上向顧客致歉。經詢問,顧客在買走商品時并沒有檢查商品。
本著相信顧客的原則,我立即對顧客說:“實在對不起,是我們沒有檢查到,給您添麻煩了。我現在馬上加您微信,您可以辦理相應商品的退款,或是您保留好壞雞蛋的照片,下次來超市服務中心,您出示雞蛋的照片,我們給您補上相應數量的雞蛋。”聽到我說這些,電話那邊傳來了愉快的笑聲,先生說:“不用不用,告訴你啊,我在和我愛人打賭,我說信譽樓不滿意就退貨,這種情況肯定能退換。但是她不相信,她說哪有零售超市給退換貨呀,所以我們就打賭了,我打電話的目的,就是要證明給她看。”
我說:“哦,原來是這樣,謝謝您的認可。我們始終貫徹視客為友的理念,一直是站在顧客立場為顧客解決售后問題,讓顧客沒有后顧之憂。”之后先生又表達了對我們的認可。說上次我們曾經給他解決過類似的問題,已經很不好意思了,這次只是為了打賭才打的電話,真的不用補償。先生再三謝絕后,我也不再多說,愉快地掛了電話。
不與顧客爭對錯,站在顧客角度思考問題,在一次次的實踐中,讓我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認可和紛至沓來的腳步。
從“無法維修”到“真心理解”
冀州店電子項目導購員:邢新明
一位顧客拿著一臺型號老舊、已經使用了多年的攝像機來到柜組,說攝像頭被孩子摔壞了。我接過來進行查看,發現已經不能維修了。當我告知顧客時,未料話音未落,顧客驟然拍桌:“你們這什么服務?必須給我解決!”
爭執聲引得旁人側目,我手足無措,只得匆忙求助附近的運營經理。經理耐心地聽顧客傾訴完以后,待顧客情緒漸緩,這才提議:“我明白了,這樣,我們和售后部門聯系一下,看看這個問題能不能幫咱解決了。”隨后經理馬上與售后進行了溝通。對方了解了具體情況后,最后給出的結果還是和我之前說的一樣,無法維修。但因為經理積極幫助顧客解決問題的態度,讓顧客最終理解并接受了這個結果,還說:“經理就是經理,和員工的確不一樣。”
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。我從經理身上學到了,面對售后的顧客,他們首先需要的其實是理解,是與之情緒產生共鳴,在理解安撫之后再談具體解決方案,這樣才能事半功倍。冰冷的“無法維修”四字,傷害的是顧客渴望的那份被重視的體面。
沒過多久,又有一位類似情況的顧客前來。這次我先搬來座椅,遞上熱水:“您先歇會兒,我這就幫您聯系售后。”顧客聽完售后的結論后,很平和地對我說:“人家修不了就算了吧。沒多少錢的小東西,也確實用了好幾年了。”那一刻,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初心為顧客的服務。
通過這兩次經歷,讓我深刻領悟售后服務的真諦:顧客拿著出現問題的商品找來時,帶著的是一份焦慮與期待。流程與規則是服務的骨架,而理解與情緒共鳴才是流淌其間的血液。并非所有的售后問題我們都能給予解決,但耐心傾聽安撫,積極幫助顧客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,才能讓顧客滿意。這也是我在導購崗位上不斷成長的寶貴經驗。
主動為顧客換新
威縣店男鞋項目柜組主任:李鳳肖
一位顧客來到柜組,指著腳上的鞋子說:“這雙鞋沒穿幾天,現在越穿越大,墊上鞋墊還是大,你看看能給修一下嗎?”我連忙向顧客致歉。通過查看,發現鞋子的確很大。考慮到可能是號型推薦不準導致的,便主動提出給顧客換一雙小一碼的新鞋。顧客對我們能主動承擔責任感到有些意外,也非常滿意,表示以后買鞋還會來信譽樓。
后來經理知道了這件事,夸贊我能夠站在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,敢于主動把責任攬下來,大力度解決退換貨。
建議大伯把家里的核桃退了
青縣店收銀員:王 曼
今天中午接待了一位退核桃的大伯。退貨時詢問顧客原因,大伯說:“這個核桃有點甜,我們老兩口都是高血糖,吃不了甜的。”聽到顧客的原因后,我再次因為我們的原因又讓顧客跑了一趟向顧客道歉。
在幫顧客操作退貨時,發現顧客當時是買了兩兜核桃,于是進行了詢問。大伯說:“是買了兩兜,但那兜吃了一個,一吃是甜的才來退的。”聽見大伯的回答后我主動回復說:“您家里要是有孩子可以給孩子們吃,微甜的口感孩子比較喜歡。要是沒人吃,您也可以拿回來退了。”大伯聽后說:“家里孩子們都不在家,我們也吃不了。”我說:“那您可以拿回來都退了。”大伯帶著疑問說:“吃了也可以嗎。”我說:“可以,沒問題,要不您放家里也浪費了。”大伯聽后非常感謝地離開了。
過了10多分鐘后,我看到大伯拿著核桃在其他銀臺辦理退貨,想必是因為我的建議解決了老兩口核桃不能吃而浪費的苦惱。
多為顧客想一點,多說一句,不讓顧客買到不合適的商品,會贏得顧客信賴。